首页
>工作信息>任你博

任你博《威海市民政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25日 17:44 信息来源:威海市民政局 访问次数:


威海市民政局  威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任你博威海市民政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市民政局、发展改革局,国家级开发区社会工作部、经济发展局,南海新区公共服务局、经济发展局

现将《威海市民政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威海市民政局     威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8月25日

 

 

 

 

 

 

威海市民政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为明确十四五时期全民政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根据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山东省民政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 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全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上级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部署,积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推动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成功争创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争创了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护童成长项目试点;争创了全省养老服务创新实验区、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批省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万福苑等6家养老机构、12349养老信息平台先后成为省级、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单位;省民政厅确定为全省社会救助制度创新试点市;殡葬改革经验入选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优秀案例。民政事业整体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全前列,市民政局连续5年在省民政厅综合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连续5年在市级考核中荣获威海市年度工作优秀单位称号;先后荣获全国民政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山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省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救助标准大幅提升,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城乡低保标准从2015年的每人每6000元和每人每年3500元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690元和每人每月530元。特困供养集中和分散基本生活标准从2015年的每人每年5500元和3600元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900元和620元,特困供养照料护理基本标准按照特困对象自理、半护理、全护理情况分别为每人每年3297元、5495元和10990元。

——社会福利体系更加健全。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各类养老机构达158家,各类养老床位总数3.5万余张。搭建起市区市镇(街道)社区四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搭建了市域一体的12349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全市66.5居家老年人信息全部纳入平台管理;打造了72个居家养老服务组织40处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了191000平方米以上的镇(街)养老服务中心累计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86处、农村幸福院430;建成社区食堂和农村老年餐桌47处、447处,日均服务万名居家老人。儿童福利保障工作提质增效,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由2015年的每人每月1200元提至2020年的1760元、散居孤儿由720元提至1400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照散居孤儿待遇予以保障,重点困境儿童保障标准由2015年的每人每月500元提至980元。

——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明显。深入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居)民自治机制,圆满完成第十二届村民委员会和统一届期后的第二届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积极探索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完善居民决策机制建立了32个区市级示范点,75个镇(街道)级示范点。全面加强社区服务能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配备社区工作者2247人,26名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程序招聘为事业单位人员。在全省率先全面落实318级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平均薪酬达到5.6万元深化社会组织改革发展,建立四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登记注册社会组织达到2184个,备案社区社会组织5769完善综合监管机制十三五期间全市社会组织累计注销343家、撤销58

——社会事务服务管理日益规范。深化殡葬改革火化率连续30多年保持100%。出台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每年举办公益性海葬活动,对选择海葬、树葬、壁葬和不留骨灰等葬法的逝者亲属,每例分别补助800元和1000元,年均补助2000余人。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设,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两级殡葬设施布局建设规划202081日,在全市实行婚姻登记市域通办,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推进平安边界建设,圆满完成第四轮、第五轮县级界线联检任务和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地名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对市区69条道路进行命名,对5条道路进行更名,对11条道路的起止点进行调整,对3条道路进行注销。对103个住宅小区进行命名。

——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加发展。十三五期间福利彩票累计销售27.61亿元。全市各级慈善组织共接收款物价值7.19亿元,支出款物总值7.0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35人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社会工作覆盖领域和服务范围有效拓宽在助力脱贫攻坚、保障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2020年底,全市持证社工2160人,注册登记社会工作机构32家,选拔威海和谐使者”80名,拥有齐鲁和谐使者”24名。

——民政综合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民政法治建设全面推进制定地方性法规1部,出台规范性文件16。加强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建立民政权责清单制度,取消和下放级民政权力7项,取消证明材料24项,深化流程再造和一次办好改革,推动各类政务服务减材料、减环节、压时限,推行一窗受理、一链办理、一网通办掌上办、指尖办,跟进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民政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积极推动乡镇(街道)充实工作力量,改善办事条件,创新服务方式,基层民政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党的建设更加坚强有力。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定不移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聚焦农村低保、养老、殡葬等领域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精致模范机关创建活动,机关作风明显转变,为推动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形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民政部门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总书记的指示批示,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民政工作的地位作用、基本职责、根本保障、发展动力、发展目标和使命任务,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论指导。

——市委、市政府和民政部、省民政厅对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山东省民政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都对民政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和系统安排,特别是将民政事业规划纳入全重点规划,为十四五时期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依据和动力支持。

——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十四五时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和形成,为大力发展民生事业进一步拓展了空间,提供了重大机遇。随着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措施的全面系统推出和向纵深推进,为民政工作整合力量资源简政放权、转变方式、提质增效、更好服务人民群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法治建设的推进为新时代民政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十三五期间,民政领域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力推动了基层治理的完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更加明晰了未成年人保护的主体责任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与婚姻、收养及监护等民政工作密切相关。这些成果为威海民政工作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政服务供给与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凸显。近年来,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日趋多元化,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意愿愈加强烈。机构改革后,党和国家赋予民政部门的新职能不断增加,民政服务对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保障对象向更多低收入人群和有需要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延伸,服务内容从兜底性保障向综合性保障发展,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不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客观存在。但民政部门在工作保障方面的相应增长有限,民政服务可能出现一定的供需矛盾。

——潜在社会风险将给民政工作带来挑战。民政领域的服务对象多为特殊困难群体,抗风险能力弱随着多层次多样化民生需求涌现,各类托养机构、福利机构快速增长,可能带来较大的监管压力。新冠肺炎疫情给民政部门的常规服务供给方式带来了挑战,亟需加强突发事件下的应急能力,进一步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基层社会治理弱项需持续强化。社区、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地位凸显,但作用发挥不够,社区服务形式较为单一,村(居)民参与议事协商的意识不强,鼓励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辅助作用不足,基层社会治理根基亟待夯实强化。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为目标定位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和建设现代大爱民政为引领,以面向新时代,承担新使命,体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展现新面貌为时代主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充分发挥保民生、优民治、促民享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为推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做好民政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确保全民政事业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牢记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自觉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做好一切民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推进改革,鼓励敢闯敢试尊重改革的首创精神,始终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民政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进民政政策理论、制度机制、服务方式、工作手段、资源整合及服务能力创新,持续增强威海民政事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扎实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及时防范化解民政领域重大风险,确保民政事业稳中求进,不发生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三)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全民政事业总目标是:到2025年,民政系统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城乡社区的平台作用、社会组织的载体作用、社会工作的专业辅助作用、社工人才和志愿者的重要参与作用更加有效发挥,基本社会服务保障能力、统筹层次和城乡区域间政策融合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业务间有机联系、分工明确、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制度更加完善、覆盖更加广泛、功能更加完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民政领域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儿童福利保障体系统筹建立,残疾人基本福利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有序。政治引领有力、治理机制健全、治理效能显著、服务质量提升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组织发展健康有序,现代社会工作制度和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作用积极发挥。行政区划设置稳妥优化,平安边界建设和界线管理提质增效。

——基本社会服务更加有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成熟,逐步形成兜底供养有保障、普惠养老能满足、中高端市场可选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机制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不断完善,婚姻登记管理服务便民高效,殡葬改革不断深化,地名公共服务标准规范,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精准化水平大幅提高。

 

 

“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领域

主要指标

单位

2025年

目标值

指标

属性

基本民生保障

低保标准增长幅度

-

低保标准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动态调整

预期性

城乡低保标准之比

比例

力争实现统一

预期性

查明身份信息流浪乞讨救助人员接送返回率

%

100

约束性

收养登记合格率

%

100

约束性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率

%

100

约束性

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

%

100

约束性

基层社会治理

平均每百户居民拥有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

>30

约束性

城市社区“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推行率

%

100

预期性

创建省级城市社区治理实验区(市)数量

2

约束性

创建省级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市)数量

2

约束性

镇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覆盖率

%

100

约束性

每个城市社区拥有社区社会组织数量

12

预期性

每个农村社区拥有社区社会组织数量

7

预期性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

万人

0.5

预期性

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人数总

万人

0.4

预期性

志愿服务站点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的覆盖率

%

80

预期性

注册志愿者总量

万人

60

预期性

福利彩票销售网点数

450

预期性

基本社会服务

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

%

100

约束性

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

%

85

约束性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

60

预期性

街道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

%

100

预期性

乡镇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

%

60

预期性

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或专门人员覆盖率

%

100

预期性

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实施率

%

100

预期性

婚姻登记合格率

%

100

约束性

县级公益性安葬(放)设施覆盖率

%

100

约束性

 

 

三、重点任务

(一)建立健全大社会救助体系,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加强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易返贫致贫人口、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完善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保障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专项救助临时救助主体社会力量参与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打造六社联动·威你办救助工作品牌,构建制度衔接、资源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信息共享的综合救助格局。实施分类救助,对低收入家庭中重残人员、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实施单人保对城乡特困人员分档分类落实基本生活费和照料护理费,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受传染病疫情等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且靠自身和家庭无力解决、救助之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性、过渡性生活保障。畅通急难情况及时报告、主动发现渠道,健全快速响应、个案会商救急难工作机制,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急难型临时救助落实24小时先行救助制度。

——健全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面落实低保标准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到十四五末争取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实现一体化。落实特困人员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基本生活标准原则上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全自理、半护理和全护理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原则上分别按照不低于当地上年度最低工资标准的1/101/61/3确定。加强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与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人福利、社会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十四五期间,预计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的约4万人。

——提升社会救助服务保障能力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专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工作。叫响海螺姑娘特困供养照料服务品牌,提高特困人员服务质量,有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争取实现失能特困人员全部集中供养集中收治特困人员中的重症精神病患者,探索收治低保重症精神病患者。提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能力,强化救助站站内照料职责,加强托养机构监管,提高寻亲服务、送医救治等能力探索建立和共享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减少反复流浪乞讨现象。

——推动社会救助精准高效。强化威救你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建设整合救助资源,建立覆盖低保、特困等多种社会救助对象大数据库,实现各类社会救助数据在线查询、救助业务在线审批、救助资金在线管理、社会力量参与救助项目在线对接,实施主动型个性化的救助服务。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健全市、区(市)、镇(街道)三级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市、区(市)、镇(街道)、村(居)四级社会救助服务网络,强化市、区(市)两级社会救助服务中心职能,镇(街道)全部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服务工作平台优化救助审批程序,村(全部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配备协理员群众来回跑部门协同办

——加强残疾人基本保障。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与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人托养机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服务对接、场地共用、资源共享。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建设推动将居家康复、照护技能培训纳入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基本服务范围,为家庭提供照护资讯、政策咨询、情感支持等专业服务,不断巩固和增强家庭照护功能。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国家综合创新试点,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满足残疾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康复辅助器具配置需求。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完善服务网络,促进康复辅助器具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

——完善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动态信息管理和档案建设,完善全面排查、定期走访等制度。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指导措施,督促指导其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做好外出务工期间与被委托照护人签订书面照护协议等工作。引导农村留守妇女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活动。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指导,提升农村留守妇女就业创业能力,为农村留守妇女创业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指导村(居)委会有效履行强制报告、预防干预等职责,提升发现报告能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打造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三留守关爱服务慈善项目。

(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健全完善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健全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发布及定期更新制度,丰富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标准。完善老年人能力与需求综合评估制度,为具备相关资格条件的老年人享受政策补贴、接受基本养老服务提供依据。完善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制度,强化与残疾人两项补贴、社会救助等政策衔接。建立失能、重残、留守、独居、失独等特殊老年人社区探访制度。推动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以长期护理保险为基础的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增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建立健全区市-镇街-村居-家庭四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区市层面,每个区市至少建成一个县级失能半失能照护机构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60%以上,托住失能老人的照护底线镇街层面,发展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功能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支持新建或依托现有乡镇敬老院发展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022年底,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到2025年,乡镇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60%以上;村居层面,重点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设施,到2025年,实现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全覆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到100%家庭层面,依托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居家上门服务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支持特殊家庭适老化改造,为居家老人提供嵌入式就近的、身边的、床边的多样化服务。

——推动医养结合事业发展。编制《威海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发展规划(2022—2024年)》,健全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机制,推动社区养老设施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深度合作、邻近设置,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打通医养康养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壁垒,丰富医养结合机构模式,基层医疗服务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实现深度融合,基本建立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持续提升行业监管水平。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信用监管为基础、重点监管为补充的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健全养老服务地方标准体系,编制一批地方标准,推动标准宣贯实施。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等级评定机制,评定结果向社会公开。加强与户籍、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信息资源对接,促进数据整合。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管理,定期排查处置风险隐患,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提升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依托养老机构和有条件的大型民办养老机构,组建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院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推动养老机构为院校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提供岗位。落实大中专毕业生入职奖补制度,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褒扬机制,增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荣誉感。鼓励培养养老顾问、养老职业经理、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各类涉老人才。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定期举办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开展养老服务队伍职业能力提升行动,加大养老护理员、养老院院长、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力度。十四五期间,培养培训不少于4530名养老护理员、266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养老服务人员上岗培训率达到100%

——发展壮大养老服务产业。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与文化、旅游、养生、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扶持互联网+养老”“物业+养老”“医疗健康+养老等发展,联合推动老年用品进家庭、社区、机构和园区,宜公则公,宜民则民,培育养老新业态。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激发社会力量投资,推动社会办养老机构规模化、高质量发展,一批品牌化、规模化、有影响力的新型养老产业集团逐渐孵出,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品牌。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培育一批示范企业、示范乡镇(街道)和示范区(市)

(三)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推进儿童福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山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完善市县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建立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创建全国、全省未成年人保护试点,打造一批制度健全、机制有效、措施有力、服务规范的试点单位。建立发现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未成年人保护联动响应机制指导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村(居)委会全面落实强制报告制度。积极动员村(居)委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开展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和服务。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能力建设。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规范化建设,开展有人员、有场所、有制度、有活动、有效果五有创建行动加快市级儿童福利机构养育、医疗、教育、康复和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支持市级儿童福利机构向社会困境儿童开展服务,提供困难儿童代养服务。开展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强化医疗、康复、护理等技能培训。配强镇(街道)儿童督导员和村(居)儿童主任,实现培训活动全覆盖。培育发展专业社会组织,每个(市)至少培育3-5家具有专业水平的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开展最美儿童主任事迹宣传和儿童服务类优秀社会组织及服务项目推介活动,强化示范带动。、区市全部设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落实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依法履行兜底监护职责,完善民政部门长期监护和临时监护措施。建立监护能力评估机制,加强危机干预和家庭监护能力评估体系建设。完善办法措施,强化部门协作,做好因突发事件影响造成监护缺失儿童救助保护工作。

 ——健全完善儿童福利保障制度。严格落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认定标准和程序,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建立信息台账,实施动态管理。推动落实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与相关社会福利标准相衔接。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优化项目操作办法。加强对困难家庭重病、重残儿童生活保障和救助工作。引导社会力量等参与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营造全社会关爱困境儿童的良好氛围。十四五末,预计服务保障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约600人,服务保障面实现全覆盖,保障标准达到全省前列。

——加强儿童收养管理实施收养评估制度,细化收养评估指标,严格收养评估程序。规范福利机构送养行为,加强对机构内可送养儿童的综合评估。加强收养登记员培训力度,不断增强依法行政能力。规范收养登记档案管理,优化收养登记服务。探索建立收养工作部门协同机制,协商处置收养疑难问题。落实残疾孤儿、残疾弃婴被依法收养后基本生活补贴延续政策。

(四)坚持规范、长远、创新发展,切实提升社会事务工作水平

——全面深化殡葬改革。建立健全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威海市殡葬设施布局建设规划(2020-2035年)》,健全完善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全面推行海葬、树葬、骨灰寄存、小型卧碑葬等节地生态葬式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设市、区(市)至少对应建成1处市级、县级节地生态公益性公墓,每个镇至少建成2-3处镇级或村级节地生态公益性公墓,每个镇(街)原则上至少建设1处镇级集中型公益性公墓,引导村(社区)坟墓逐步迁移,实行林地、草地和墓地复合利用开展交通干道两侧等重点区域墓地绿化美化管理鼓励和引导绿色环保用材、节地生态安葬。十四,火化率保持100%全市公益性安葬()设施基本满足群众安葬需求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60%以上

——强化殡葬领域问题治理。积极稳妥整治安葬(放)设施违规建设经营问题,依法治理散埋乱葬,遏制增量、减少存量。加强殡葬市场整治,全面落实基本殡葬惠民政策规范殡葬中介机构、服务企业经营行为,不断提升殡葬服务规范化、优质化水平。积极推动经营性公墓向人文纪念公园转型升级推进殡葬服务与互联网+”融合,推广网络祭扫等殡葬服务新模式,提升殡葬服务便捷化、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丧葬礼俗改革,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遏制重殓厚葬等陈规陋习,推广厚养礼葬、追思会等经验做法,倡树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尚。

——深化婚俗改革。指导文登区做好省级婚俗改革试点以及环翠、荣成、乳山的市级婚俗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婚姻登记场所文化建设,弘扬优秀婚俗文化,在婚姻登记处设置婚姻文化展示厅、婚俗文化博物馆或婚姻家庭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免费颁证仪式和集体婚礼仪式,大力倡树文明节俭的现代婚俗观念。强化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开展婚前辅导、婚姻家庭关系调适和矛盾调处,倡导婚姻登记机关通过聘用专职辅导师、设置专业社工岗位、招募志愿者等方式,创新开展冷静期婚姻家庭辅导促进婚姻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稳定。

——优化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深入推进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手段,打造优质服务窗口和服务品牌。开展婚姻登记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推进互联网+婚姻建设,提升婚姻登记工作数字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快推动现存婚姻登记纸质历史档案补录工作,完善婚姻登记信息数据库。积极推进婚姻电子证照部门间共享应用。探索建立冒名顶替或弄虚作假办理婚姻登记问题解决机制。做好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工作,婚姻登记合格率保持在100%

提升区划地名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严格执行《山东省设立镇标准》《山东省设立街道标准》,科学稳妥推动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依法依规推进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完善毗邻地区界线纠纷应急处理机制,妥善调处边界地区纠纷争议,推进界线管理工作信息化、智能化

——完善地名管理服务政策标准体系。依法加强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增强地名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开展地名文化保护,挖掘整理地名文化资源,鼓励申报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创新地名公共服务内容和方式,加强地名信息的大数据应用,健全完善以地名标准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手段、城乡系列地名标志为载体、地名文化为支撑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五)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全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健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改善班子年龄、文化结构。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城乡基层群众自治领域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机制。落实四议两公开、村(居)干部坐班、便民服务代办村(居)务公开等制度,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自治章程在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升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使用水平。按照已建成城市社区不低于500平方米、新建城市社区不低于1000平方米、农村社区不低500平方米,且每百户居民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以新建、改扩建、购买、租赁等方式,实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用好管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发挥最大效能。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将社区工作者纳入各级人才发展规划,加强教育培训,鼓励引导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和社会工作学历教育按照有关标准足额配备社区工作者完善落实社区工作者318级薪酬体系工作薪酬标准比照当地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工资水平确定。拓宽社区工作者发展通道,推进将连续任职满2届、表现优秀的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招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厘清村(社区)职责任务,规范村(居)委会出具证明工作,推动建立村(社区)牌子多问题整治长效机制减轻村(社区)负担指导优化社区设置和运行机制,规范撤销村民委员会改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机制。加强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建设,积极参与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努力创造经验、打造品牌。

——提升城乡社区服务水平加强城乡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类资源、管理、服务向社区下沉、向居民开放,推进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民利民服务便捷化、志愿互助服务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促进社区服务提标扩能、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积极推进服务方式改革在城市社区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创新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专业性和较高信誉度的社区服务机构。

——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社会组织的体制机制,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体系和党建服务体系,推进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业务有机融合,贯穿社会组织运营发展的全过程,深化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有形有效覆盖。创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提高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质量,增强社会组织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健全党组织书记参加管理层、决策层会议制度,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示范带动,不断增强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擦亮威海红帆社会组织党建品牌。

——健全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着力构建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综合监管部门、党建工作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依法监管的新型综合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方式,推动互联网+社会组织相关制度建设,提升社会组织监管的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促进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强化社会组织信用监管。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加快清理僵尸社会组织。加大社会组织执法监管力度,建立简易处罚程序,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和综合执法机制,常态化开展非法社会组织打击工作,铲除非法社会组织滋生土壤,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重大风险。

——提升社会组织发展和服务能力。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巩固脱钩改革成效,健全行业治理、行业自律、行业服务功能。引导社会组织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健全财务、人事、资产、活动、分支机构等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发展区市、镇街、社区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实现镇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全覆盖,培育壮大社区社会组织,每个城市社区、农村社区拥有社区社会组织数量分别不少于12个、7个。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引导社会组织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新旧动能转换、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充分发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功能

(六)推动福利慈善事业和现代社会工作全面发展

——建立健全慈善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加强民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落实慈善事业在税收、土地、金融、表彰、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对在慈善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

——规范发展慈善组织和慈善信托。加强慈善组织能力建设,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和行业自律,严格执行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年度报告、信息公开制度,规范慈善组织公开募捐、保值增值投资等活动。加强慈善领域执法,依法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提高行业公信力。加大互联网慈善引导支持力度,推动互联网募捐平台透明化、规范化发展。鼓励建立联合型、行业性慈善组织,支持依法发展社区慈善组织

——加强福利彩票销售管理。践行福彩发行宗旨,加强福彩品牌建设构建规范高效、鼓励创新的运营管理体系加快从增点扩面的速度规模型向提质增效的质量效益型转型,建成专营兼营互补的销售渠道体系强化技术能力建设,完善保障安全运行的技术体系加强信息技术、营销宣传、市场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培训,提升队伍能力素质深化福利彩票社会责任建设,宣传普及彩票知识,防范非理性购彩。

——完善社会工作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工作推进机制。加快推进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将社会工作与基层民政建设紧密结合,重点做好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关爱保护和社区治理等领域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社区融入和社会参与工作,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到2021年底前全市镇(街道)建成社会工作服务站,十四五末实现村(社区)都有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

——壮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规范力度,支持民政事业单位、基层民政经办机构、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配备和使用。开展威海和谐使者优秀社会工作人才选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设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奖励资金。扩大专业社会工作覆盖领域和服务范围,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保障制度,切实保障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水平,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完善社会工作者与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慈善资源联动机制推动每个区市重点培育至少4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4000人以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数量超过50家。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志愿服务条例》《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推广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加强志愿者注册管理,提高志愿者注册率。大力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推广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提升志愿服务水平。规范志愿服务记录和证明出具工作,做好志愿服务信息数据的归集和管理。十四五,全市注册志愿者达60万人,登记管理的志愿服务组织超过100家。

(七)有效提升民政综合保障水平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及时主动向党委和政府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推动党委和政府把民政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统筹解决人、财、物及其他重点难点问题。牢固树立党建引领发展理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引领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以实际行动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监督检查,为民政事业改革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将法治理念贯穿到民政工作的全过程,为我市民政事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认真贯彻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创新民政普法宣传方式,提升民政干部职工法治素养。完善民政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市、县两级建立社会组织管理、社会救助等18个领域地域标准体系,形成包括通用基础标准、业务专用标准、技术支撑标准3大体系。

——优化工作运行机制。发挥好协调机制作用履行好政府赋予的牵头责任,加强部门协同,健全联动机制,主动做好对接协调及配合,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工作局面。发挥好规划引领作用根据规划任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落实台账、清单,明确年度任务、阶段目标和推进落实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保障措施。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机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搞好结果运用,严格奖惩问责,提升规划实施效能。

——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彩票公益金、社会捐赠资金、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民政事业经费筹措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民政事业建设,破解融资难题。协调完善财政补助、税费减免及用水、用电、用气、土地供应等优惠政策,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充满活力的民政人才流动、培养、培训机制,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开展社会工作领军人才选拔培养,将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纳入急需紧缺和重点人才引进范围。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力量建设配齐配强乡镇(街道)专职民政工作人员和村(社区)民政协理员,加强规范化管理和职业能力建设,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快打造智慧民政。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和物联网等新技术与民政工作的深度融合,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力度,规范网上服务事项,优化网上服务流程,打造政务服务新体系构建民政大数据资源体系提升民政大数据应用和预判能力。依托电子签章、电子证照等综合保障平台,加快智慧民政建设进程,推动实现一次提交、多系统应用,让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

——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安全、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网络安全、保密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持续深入开展养老服务、社会福利、儿童福利、殡仪服务、流浪乞讨救助管理等机构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用电、消防、燃气等安全隐患进行动态监测和智能监管。强化舆论引导,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坚决防止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事件。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严格执行四早措施,督促指导民政服务机构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有效开展疫情防控监督指导。完善常态化监测预警措施,加强机构内老年人、儿童、特困人员等健康监测,确保民政服务机构安全运行和服务对象生命健康安全。

——严格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强化规划指导性和约束性,对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逐条逐项分解细化,明确落实责任主体。强化年度计划与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科学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动态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协调和解决规划执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搞好评估结果运用,将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审计监督。创新评估方式方法,提升监测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